董重

+收藏:http://dongchong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深谷幽兰 还需市场识香
2011-11-12    浏览(1393)        来源:董重 官方网站

成都双年展“物色·延绵”在成都东区音乐园、成都工业博物馆盛大启幕。成都双年展通过艺术、设计、建筑三大主题展首次联展,以及一系列涵盖艺术领域广、参与性强的邀请展和演出活动,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艺术家、设计大师、创意精英汇聚;一些本土画廊也纷纷推出各种展览。一时间,整个成都置身于浓烈的艺术氛围中。其中,也不乏贵州当代艺术家的身影。肖时安、李剑锋、石罴、董重……贵州当代艺术借由这些艺术家的作品,在成都散发出自己的幽香。但是,从筑城到蓉城,只是贵州当代艺术发展小小的一步。这一小步背后,凝聚的是贵州当代艺术家的努力与艰辛,折射的却是贵州当代艺术发展的窘境。

黔籍艺术家炫彩成都双年展

贵州雕塑家肖时安参加的艺术展是成都双年展中的一个外围展,即邀请展。展览的名字叫“边界效应”。13个参展“边界效应”的艺术家中,他是唯一一名黔籍艺术家。

此次成都双年展,他总共带去了两件雕塑作品,一件名叫“肖像”,一件名叫“泳”,是一组9件套的群像作品。肖时安说,这些作品都融入了他自己的意识,艺术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个人意识的表达。

40多岁的肖时安现任教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。作为贵州当代艺术家中的一员,教书育人的同时,他也有着自己的艺术创作与追求,其雕塑作品先后参加过各种艺术展览:1992年,雕塑作品“花”在贵阳市“花溪之夏”参展;2004年,雕塑作品“贵州英烈”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;2006年,雕塑作品“负片系列”参加“贵阳双年展”,雕塑作品“云”参加“踏歌而行当代艺术展”……文化学者张建建曾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,称肖时安的出现令他觉得,贵州当代艺术在雕塑创作上不再空白。

除了各种展览外,肖时安的作品还被多位收藏家收藏,在艺术品市场上得到了认同。“这是艺术受到社会接纳、承认的一种方式。”肖时安说。

贵州另外两位艺术家李剑锋、石罴,也带着他们的作品出现在了成都双年展另一个邀请展,“记忆缝合”的展览会上。两位画家同属于贵阳市“城市零件当代艺术工作室”,画家李剑锋的画作曾在重庆、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地参展,并有画作被收藏;石罴曾两次参加贵阳市双年展。

城市文化激发市场活力

曾经专属于小众的双年展,2011年在成都却成了全民盛会。成都市民“倾巢而出”,争相观展。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和创作者,也“搭乘”“十一”黄金周假期,不远万里而来。仅仅一周,逾16万人次观展。

而2011年刚刚褪去热潮的威尼斯双年展,其活跃城市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。这场享誉世界的艺术嘉年华使威尼斯成为了艺术之都、旅游城市。双年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,不仅成为艺术家们活跃的舞台,成为普通百姓了解艺术、提高艺术修养的渠道,更为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打出了一张有力的牌。威尼斯如此,成都如此,曾举办过双年展的上海、广州亦如此。

其实,身居西南内陆的贵州,早年也曾有过类似的大型当代艺术展览。2007年,由贵阳市委宣传部、贵阳市文联、贵阳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贵阳艺术双年展在筑举行,共有来自贵阳、成都、昆明、重庆四地的100多位艺术家参展,参展作品涵盖绘画、雕塑、影像等各种类型。这是西南地区当代艺术家的一次重要集会,通过展览的形式,推动了四地的艺术交流与发展,使贵州艺术得以与外界进行沟通,也为贵州艺术的“推出去”铺平了道路。

可惜的是,由于资金匮乏、宣传不到位,贵阳艺术双年展并没有像威尼斯、成都双年展那样造成巨大的影响力,更不用提对于贵州艺术市场的开拓作用。贵阳双年展无以为继,自第三届之后便销声匿迹。

“贵州由于文化的滞后,人们对艺术欣赏普遍停留在传统领域。而当代艺术习惯被多种思潮所影响、所突破,不断推陈出新。”肖时安说,传统的艺术欣赏禁锢了市场的成长,当代艺术在贵州无法形成号召力。而反观成都,其在西南地区中的龙头地位,经济上的发达,艺术、思想等文化基础的深厚,为当代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。

“四川的大部分文化、艺术氛围得益于四川美术学院中众多新生代艺术力量的鼓动和加劲,这都是贵阳所不及,甚至西南地区其他城市也难以企及的。”肖时安说,当代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也跟一座城市、人们的包容心态有关。

75岁的蒲国昌是贵州老一辈画家,现任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全国第一个当代艺术硕士点“当代艺术的创作与研究”就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,而且就在蒲国昌手中创办。其子蒲菱是贵州新生代艺术力量中的领军人物。

蒲国昌曾12次参加全国美展等全国展,其作品被选送美国、前苏联、日本等十数个国家展出。1985年10月,他参加“十人半截子美展”,与董克俊、尹光中、田世信、陈启基、曹琼德等,都是贵州较早进行形式、媒介实验和探索的艺术家,虽然贵州地处边远,没有处在“八五美术”运动风暴的中心,但由贵州艺术家群体刮起的“原始风”却有如骤风暴雨,为中国当代艺术“现代性”重建的事业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页,他们的观念和作品深深影响了当代一大批青年艺术家。

“就像成都双年展一样,当代艺术的繁荣也需要市场的推动、官方的支持。”蒲国昌说,上世纪八十年代,由当时一批贵州艺术家创造的“高原神话”和“贵州现象”,使外界开始关注贵州当代艺术,在“八五”新浪潮艺术运动中,贵州艺术家的成功曾被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都市肯定。直至今天,仍有部分贵州艺术家的作品在省外得到各种赞誉,并获得了颇丰的市场成绩。

艺术联姻市场需更多关注

双年展期间,成都众多画廊或艺术机构凭借双年展的宣传力和影响力,纷纷推出各种艺术展览。黔籍画家董重的个展“己身的图像”也因此从原定的11月提前到10月,20多幅油画、素描在蓉城现身,“这全是为了赶‘双年展’的热闹劲儿。”董重笑言。

作为贵州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之一,董重不仅肩负着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,同时,他还是“城市零件当代艺术工作室”的创办人。

“城市零件当代艺术工作室”由本土重要的新生代艺术力量凝聚而成,共有陈启基、夏炎、颜冰、谷旭、王荣植、丁凯、熊康华、龚雷、张若云、杨武铭、张兴龙等近20位艺术家。其中还包括参展2011成都双年展邀请展的黔籍艺术家李剑锋、石罴。

“己身的图像”已是董重第二次在成都举办的个展,此前,他还曾在新加坡、北京、上海等城市多次办展。但没有一次是在贵州省内。“贵阳没有开个展的条件。”董重说,贵阳的艺术市场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一次个展的举行,贵阳双年展的无疾而终,就是一个例子。“贵阳的艺术市场不够成熟。所以,在贵阳本土难以找到市场,我们惟有走出去寻找,借助他方的力量。”

2007年,由董重策划的“角落——来自贵阳的当代艺术展”在成都举行。展览汇集了近几年来活跃于贵阳的14位艺术家,其中,一半来自董重创办的“城市零件”,另一半则来自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李革创建的“边缘线”。这是近年来贵阳艺术家第一次在省外“集体发声”。

业内人士称,要构建贵州艺术与市场对话的桥梁,可以依赖的力量有两类,一类即是由本土艺术家主动寻求市场接轨,借助企业力量,例如董重创办的“城市零件”;二是借助本土画廊等艺术机构的能力打开出路。但相比成都、北京、上海等地的画廊众多,贵州一直苦于没有画廊为贵州当代艺术“代言”,这样的情况,直到近来才得到改变。

2011年,贵州友呈画廊于9月14日至18日参加了“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”,贵州艺术首次以画廊的形式进入国际艺术舞台。

贵州友呈画廊是目前贵州省惟一一个以当代艺术为主题,代理本地优秀艺术家,组织建立贵州艺术发展基金,策划和推广各类艺术文化活动的艺术机构。对于活跃的贵州当代艺术来说,这样的力量弥足珍贵。

“贵州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。贵州不仅有丰富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,更有活跃社会、构建城市精神的当代艺术。甚至,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呈现。”肖时安说。

标签:董重
分享:
上一篇:
下一篇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